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發生,在智能制造或工業4.0時代,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,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線。在全球制造業版圖的重塑過程中,第一梯隊(美國)和第二梯隊(德國、日本)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,第三梯隊(中國)有望升級,并逐步納入到全球制造業體系。決定一個國家制造業梯隊層次和升級方向的關鍵因素,就是創新驅動。而不同路徑的創新驅動,成本效率和商業回報大不一樣:
美國偏重市場創造型創新
比如誕生于美國的IBM大型機最初造價高達幾十萬美元,且僅供一小批專業人士使用;個人電腦則將價格降至2000美元,使消費者群體擴充至幾百萬人;現在智能手機只要200美元,從而將消費者群體擴充至全球數十億人。美國創新者往往通過對復雜或昂貴產品進行革命性改進,同時推進能夠提高產量、降低成本的技術進步,創新商業模式,吸引新的消費者群體,創造出全新的市場。
德國日本偏重效率提升型創新
比如“智能工廠”和“智能生產”的最終實現,需要創新者對數控機床、熱處理設備、機器人、AGV、測量測試等各種數字化設備進行互聯互通及智能化管理,而德國基于自身雄厚的嵌入式技術、工業軟件等優勢,在智能制造裝備、過程管理、技術應用等方面占據全球領先位置。日本則強于流程創新,例如豐田的零庫存生產系統,能使公司原本兩年的庫存周期驟減為兩個月,幫助公司釋放了大量資金。
中國偏重成本創新
比如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、X86服務器業務以及摩托羅拉移動業務,并稱“硬件也是一門好生意”。聯想何以自信能將虧損的硬件生意做成能賺錢的好生意?中國制造商大多很擅長“毛巾擰水”,一是做到更大規模,在原材料的采購上就會產生協同效應,降低采購成本;二是隨著規模的擴大,費用率也會大幅下降。再如華為要求員工“不要去重新發明輪子”,強調“超過30%的創新是浪費”,這就是華為的研發策略。華為研發高效率的根源,就是快速進行“微創新”,不斷優化成熟產品,然后快速轉化為商業回報。
為什么中國制造業創新仍屬于第三梯隊?
美國靠創新產品取勝,德國、日本靠創新生產系統流程取勝,中國靠后發優勢(或者跟隨戰略)取勝。中國社科院權威發布的《產業藍皮書: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(2015)》指出,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,與發達國家相比,產業發展水平、科技創新能力還有相當大的差距,仍有可利用的后發優勢。只是在中國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之后,利用后發優勢的難度較以前有所加大,不能簡單地靠利用成本優勢、資源優勢把這種后發優勢發揮出來,只有通過一定程度的創新才能將潛在的后發優勢發掘出來。